著名作家苏童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
|
作者:文学院 顾广梅 高冉 |
4月29日下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受邀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文化楼四楼会议厅举行了主题为“像地球一样大的短篇小说”的学术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清华,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副主编张学昕,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负责人魏建参加了活动。本次座谈会还采用了现场直播的方式,与长清湖校区154报告厅的同学们实现同步分享宝贵的学术资源。
苏童首先以契诃夫的《万卡》和马里奥·贝内德蒂的《阿内西阿美女皇后》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对短篇小说创作的热衷,讲述了短篇小说具有无限大的可能性和回味悠长的意蕴,分析了短篇小说解读上的无数想法以及短篇小说超出我们审美经验的美妙之处,呼吁我们在阅读上更加关注、重视短篇小说。他还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诙谐有趣地讲述了在小说创作中如何使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方法把自身经历虚构为有意思的小说情节,强调作家由个人经历创作出为所有人接受的大作品,要在写自己的同时触及普遍人性。随后,讲座以学术对话的形式举行,张清华、张学昕从苏童小说创作擅写女性的细腻敏感,对小善微恶型女性塑造的惟妙惟肖,对6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验历史的刻画描摹,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营造出的独特历史氛围,对人性幽暗部分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对人性恶的揭露,对童年、少年记忆的抒写等方面与作家苏童进行了极富启发性的高水平的对话,现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张清华一面强调苏童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巨大成就,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文学变革成就的作家之一,一面高度评价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不容忽视的成就,认为如果中国文坛设立一个蒲松龄文学奖的话,第一个获奖的作家应该是苏童。张学昕认为苏童是一位天才作家,是中国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并赞许其对短篇小说的敏锐艺术感觉。他还介绍说苏童目前已著有170余部短篇小说,不仅创作量颇丰而且佳作倍出。 在与同学们的对话中,苏童从长短篇小说的平衡方面,表达了自己创作短篇小说的欲望与想写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的梦想之间的分裂与和谐,并以自己的短篇小说为例讲述了作家对待批评家的态度以及批评家应该有的姿态与原则。针对现场几位同学关于他发表于90年代的长篇小说《米》的提问,他坦诚表达自己创作《米》的真正动机是展现人性中所有被遮蔽的东西,营造关于人性恶的寓言,而所有的寓言都可以穿越时间的历史观,并指出这部作品从根本意义上看其实是一部实验之作。另外,在处理读书和经历之间的关系上,他以自己的成长感受真诚提醒大家在求学期间一定大量的主动阅读,相比之下,经历是可遇不可求的被动性获得。最后,苏童与大家探讨了关于自己的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的矛盾复杂心情,对作品的影视改编一方面有感谢,一方面有距离,认为电影始终应视为印有导演精神印记的作品,只有小说才永远是自己的作品,苏童形象地把自己的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比喻为远房亲戚,可近可远。本次学术讲座争鸣不断,学者们饱满的学术热情不断感染着大家,引发了学生们和老师们对小说创作和研究的许多思考,受到广大师生们的好评与追捧。 苏童,曾任《钟山》杂志编辑, 现为专业作家,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30年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各多种文字,并在国外出版,也受到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伤心的舞蹈》、《妇女乐园》、《红粉》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黄雀记》等。2009年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获得者,2009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获得者。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摄影:王晓华) |